QT間期是心電圖檢查中的重要指標,它的數值是否異常常作為心動過緩、心力衰竭等心臟功能性疾病的輔助檢查依據。在臨床試驗中,我們時常能見到部分藥品試驗的入排標準中會對校準后的QT間期檢測值有所要求。
一、什么是 QT 間期?
QT間期是心電圖上從Q波開始到T波結束的時間。它代表心室去極化和復極化所用的時間,實際上是心室收縮從心室等容收縮到等容舒張的時期[1]。
二、如何測量QT間期?
首先,QT 間期應在導聯 II 或 V5-6 中測量,應測量幾個連續的波段,并采用最大間隔。其次,與T波融合的大U波(> 1mm)應包括在測量中,而較小的U波和與T波分離的U波應排除在外。最后,最大斜率截距法可用于定義 T 波的終點。

如圖:QT 間期定義為從 QRS 復合波開始到 T 波結束。最大斜率截距法將 T 波的終點定義為等電位線與穿過 T 波最大下斜率的切線之間的截距(左)。當存在切跡 T 波時(右圖),QT 間期是從 QRS 波群的起點延伸到等電位線與從第二個切跡的最大下降斜率 T2 繪制的切線之間的交點測量的[1]。
簡而言之,建議使用切線技術在至少一臺優質心電圖機上手動測量 QT 間期,結合大的雙裂 T 波和 U 波,并使用 Bazett 公式進行校正。在臨界情況下,應重復測量心電圖,并應使用有助于暴露潛在 QT 間期延長的技術,例如運動測試[2]。
三、QT延長
QT 延長是延遲心室復極的量度。如果男性的QT 延長值大于 450 毫秒,女性大于 470 毫秒,則認為 QTc 延長。心臟事件的風險與 QT 間期延長的程度相關[3]。過度的 QT 間期延長會使心肌易發生早期后除極化,進而引發折返性心動過速,例如 TdP(尖端扭轉性室速)。盡管 QT 間期持續時間與 TdP 風險之間的關系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認為校正的 QT 間期 (QTC) > 500 ms 或 QTC 增加 > 60 ms 會導致個體患者發生 TdP 的高風險[4]。
QT 延長是 TdP 風險的替代指標,是 I 類和 III 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既定副作用。它也是多種非心臟藥物的罕見副作用,包括一些抗生素、抗組胺藥、阿片類鎮痛藥和輔助藥物[4]。
QT 延長所固有的危險在于,QT 過度延長會因多形性心動過速而帶來心源性猝死 (SCD) 的風險。心室復極的延長通常會導致膜電位振蕩,稱為去極化后早期 (EAD)。如果 EAD 在大面積心肌中達到臨界閾值,則可能導致異位搏動。這種異位搏動通常伴隨著長時間的停頓,隨后的竇性搏動顯示出明顯的 QT 延長。在整個心肌的動作電位持續時間存在夸大的異質性時,異位搏動可以誘導折返性興奮和TdP[5]。
藥物誘發的 LQTS(長QT綜合征) 在任何特定個體中都是不可預測的。藥物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與預期的臨床效果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一致的。例如,在基線 QT 正常的患者中,胺碘酮可延長 QT 間期,但很少引起TdP。相比之下,特非那定是一種有效的 IKr 阻滯劑,引起的 QT 延長非常小,但經常與 TdP 相關,導致其退出市場[5]。一些證據表明,在藥物誘導的 QT 延長/TdP 發生之前,必須存在其他風險因素,例如低鉀血癥、肥胖和年齡增長等。在大多數案例中,至少存在一個額外的風險因素,在 70% 的案例中存在兩個風險因素[4]。
已知 5-20% 的藥物性 TdP 患者存在導致 LQTS 的基因突變。這些患者通常無癥狀,基線時 QTc 間期正常至臨界,但在接觸某些藥物時更容易出現 QT 延長和 TdP。此外,抗心律失常藥物是藥物誘導的 TdP 的主要原因?咕癫∷幬镆詣┝恳蕾囆苑绞窖娱L QT 間期,并且眾所周知會導致 TdP。氟哌啶醇(一種苯丁酮)被廣泛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和嚴重的躁動。它是 IKr 通道的強效阻斷劑,可將 QT 間期延長 15-30ms。在存在風險因素的情況下,這種影響會被放大。此外,大多數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可導致 QT 間期的劑量依賴性延長,其效力不同。齊拉西酮的 QT 延長最高[5]。
綜上所述,鑒于潛在風險較高,所有與QT間期延長和TdP相關的藥物在上市前均需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確保安全。對于制藥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而言,在臨床前安全性評估早期篩選化合物的 hERG 通道活性已成為一種常見做法[5]。在新藥的臨床研發過程中,QT間期延長也始終是研究者們和開發者們在入組和治療過程中需要持續關注的重要風險。
---------------------------------------------------------------------
參考文獻:
[1].BURNS, E. 2019. QT Interval [Online]. Available: https://litfl.com/qt-interval-ecg-library/ [Accessed 19th May 2020].
[2].WADDELL-SMITH, K., GOW, R. M. & SKINNE, J. R. 2017. How to measure a QT interval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cidg.org.nz/wp-content/uploads/2017/08/How-to-measure-a-QT-interval.pdf [Accessed 19th May 2020].
[3].THOMPSON, J. L. 2007. Drug-Induced QT Prolong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uspharmacist.com/article/drug-induced-qt-prolongation [Accessed 19th May 2020].
[4].VAN NOORD, C., EIJGELSHEIM, M. & STRICKER, B. H. C. J. B. J. O. C. P. 2010. Drug‐and non‐drug‐associated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70, 16-23
[5].NACHIMUTHU, S., ASSAR, M. D. & SCHUSSLER, J. M. J. T. A. I. D. S. 2012. Drug-induced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3, 241-253.
---------------------------------------------------------------------
供稿/醫學部 梁詩意
|